分析:滬港通是市場開放政策 長線持樂觀態(tài)度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4-11-20 16:59:09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11月19日是滬港通開通第三日,隨著兩地股市雙雙收跌,滬港通的成交額也持續(xù)減少,南北向每日額度的使用率均有所縮水。
截至當日收市,港股通每日額度僅使用2.53億元人民幣,使用率約為2%;滬股通共使用26.12億元人民幣,使用率也僅約20%。
但香港特區(qū)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表示,滬港通的發(fā)展剛剛起步,投資者和市場均需適應交易習慣和模式,初步看來,滬港通運作順利。
陳家強指出,每日額度是一個上限,并非營銷指標,當局制訂的時候,也不希望經常達到或用完額度,因為“爆額”便要停市,這對投資者來說并非好事。他同時表示,港股通設50萬元人民幣門檻是希望在開通初期控制風險,暫時看不到有改動需要。
香港的金融界人士認為,投資者目前還處于熟悉市場階段,預計一段時間后,運作順暢加上市況調整,成交應會出現上升。
“以過往的經驗來看,滬港通初期表現平淡很正常,但相信一段時間之后,就會有較快發(fā)展。”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以香港人民幣離岸業(yè)務發(fā)展為例說,2004年,香港進行了第一筆人民幣交易業(yè)務,10年間,香港已成為規(guī)模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yè)務中心。
麥萃才認為,從官方宣布滬港通開通日期到正式啟動有一個星期,這段時間上海和香港的股市在市場預期下已被推高,而到了正式開通時,市場情況較預期有較大落差,因而股市出現調整,資金也變得審慎。
高盛中國首席策略師劉勁津表示,兩地投資者需要時間熟悉市場運作,相信數星期后資金會開始流入兩地市場。他說,內地與香港股市市值大得不容全球投資者忽略,長線而言對滬港通仍抱樂觀態(tài)度。
就投資者對港股通興趣不大的原因,麥萃才認為,境外的機構投資者會以滬港通取代QFII和RQFII的額度,而將QFII和RQFII額度用于購買國債等沒有開放的產品,但境內的機構投資者QDII的額度都還未用完,因此,通過港股通“南下”的興趣不大也在意料之中。
劉勁津則指出,內地的散戶投資者感興趣的多為香港中小型股票,因此北向交投量勝過南向并不為奇。
不過,正如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所言,不著急于滬港通開通后的短期表現,最重要的是交易安全及順暢進行。不少業(yè)界人士認為,一兩日的數據未必能反映實際情況,要待市場需求穩(wěn)定之后才可見端倪,滬港通長遠發(fā)展會增加兩地市場成交,令香港進一步鞏固金融中介角色。
瑞士寶盛中國及香港市場證券分析師黃兆麟便對滬港通保持樂觀,他認為,等配額、資產類別及交易市場擴大后,離岸和在岸市場可望逐步接軌。渣打銀行亞洲區(qū)高級經濟師劉健恒也強調,長遠來說滬港通對國際投資者有正面影響。
“不能單看一兩日的交投量,滬港通是市場開放政策,對兩地長遠發(fā)展均有幫助。”劉勁津說。(蘇曉 牛琪)
新聞推薦
- 2025年消博會現場直擊:多國企業(yè)共同開啟買買買賣賣賣模式2025-04-18
- 商務部回應是否與美方溝通:“解鈴還須系鈴人”2025-04-18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在南京舉辦臺商代表座談會2025-04-18
- 宋濤會見洪秀柱一行2025-04-18
- 唐代壁畫系列展在臺灣新竹開啟閉幕之作2025-04-18
- 《長安三萬里》即將在臺灣上映 同步推出閩南語版本2025-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