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的勞動、運動和人際互動是孩子成長的剛需
龔元浩 繪
央視網(wǎng)據(jù)中國教育報消息:又是一年開學季,9月6日,中國教育報家庭公開課“今天,我們怎樣做父母”邀請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云曉做客直播間,暢聊孩子成長中勞動、運動、人際互動這三個剛需,并且探討了“三動”剛需無法滿足對孩子未來人生的影響。
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讓孩子獨立自信
孩子多大可以承擔相應年齡的家務勞動?孫云曉認為,孩子從幼兒階段就可以參加家務勞動,勞動的難度和責任應該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幼兒階段洗洗小手帕,把臟衣服放到洗衣籃子里,或者幫家長拿拿報紙,都是可以做的。”
李玫瑾認為,只要是孩子能做的事情,都可以讓他做,而且在孩子成長的早期一定要“派活”。她回憶起自己小學一年級時在平房的院里學著洗衣服的場景:“我不會用搓衣板,總是把手搓在木頭上。鄰居阿姨還笑我,當時我心里特別不情愿?,F(xiàn)在回想起來,我媽媽說的‘技不壓身’特讓我受益。小時候干點兒活,的確會讓人成熟得快一點兒。”
主持人曾經(jīng)在很多場合問過中小學老師,他們的孩子在家里是否穩(wěn)定地分擔一項家務勞動,結果大多數(shù)情況都是舉手者寥寥。
對此,孫云曉認為,這是家庭教育中很大的誤區(qū),也是激烈的學業(yè)競爭和升學壓力導致的一種社會偏見。“父母認為決定孩子命運的是知識和學習成績。只要孩子把學習搞好了,別的什么都不用管。這是千家萬戶存在的一個反生活教育、反教育的宣言。父母真要對孩子負責任,就一定要讓他成為獨立的人、正常的人,能夠過日常生活的人。”
李玫瑾認為,家務勞動不是單純的勞動,關系到孩子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心性的發(fā)展。“我們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做事的過程中,孩子首先學會的是照顧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道怎么滿足自己。其次是學會觀察別人的反應,看自己把事情做得如何。做完事情之后,孩子能夠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價值。這種經(jīng)歷越豐富,孩子的心智發(fā)展越好。”
作為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很多犯罪人的共同特點就是好逸惡勞。她解釋說:“好逸惡勞跟孩子從小沒有分擔家務的意識有關。很多孩子小時候,家里完全不給他派任何的活兒,他不知道家里的事兒應該每個人都做一點兒,從而不愛勞動、不會勞動。”
孫云曉認為關鍵在于父母的教育理念,父母要為孩子計長遠,不能只看眼前。他介紹說,美國心理協(xié)會的前主席斯騰伯格認為,成功智力有三種,第一是分析性智力,第二是生活智力,第三是創(chuàng)造智力,其中生活智力是基礎。李玫瑾建議父母要學會示弱,多尋求孩子幫助,讓孩子分擔一些事情,并對孩子表示感謝,讓孩子獲得自我成就感。“自理能力弱的孩子,以后成了家,往往不知如何生活、不會照顧孩子,甚至會帶來婚姻問題。”
孫云曉建議家長要抓住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培養(yǎng)勞動能力。“孩子三四歲就對學做家務有興趣,小學、中學是培養(yǎng)孩子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的黃金時期。”他回憶自己小時候在青島長大,經(jīng)常到海里挖蛤蜊,每次從海邊回來,父母都滿是贊揚,讓他感受到了勞動帶來的成就感。
運動鍛煉是身體健康、心態(tài)陽光的基礎
針對青少年情緒抑郁現(xiàn)象越來越多的現(xiàn)狀,李玫瑾認為最好的預防和治療就是運動,“愛動是孩子的天性,多運動的孩子,情緒很少會抑郁”。
“在研究抑郁癥和腦神經(jīng)問題時,我們發(fā)現(xiàn)中腦和腦干都是24小時工作制,即使在人睡覺的時候都在運作,支撐著身體運轉。而小腦和大腦是‘上下班制’,安靜的時候是睡眠狀態(tài),清醒的時候是興奮狀態(tài)。”李玫瑾把小腦比作大腦的得力助手,通過肌肉和關節(jié)的控制完成大腦的指令,“但是現(xiàn)在社會發(fā)展日趨科技化、信息化,所有的事情靠大腦就可以完成,上下樓坐電梯、出門開車、劃手機、打電腦,都是大腦在工作,小腦沒有機會工作。”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做過很多全國性調查,有兩個調查結果——一個是“00”后中小學生普遍睡眠不足、運動不足、閱讀不足;一個是關于青少年的幸福指數(shù),數(shù)據(jù)顯示“朋友多、愛運動的孩子更快樂”。
對于這兩個互為印證的調查結果,孫云曉認為,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低估了運動的價值、忽視運動時間的保證。“運動是兒童社會化最有效的途徑,愛運動的孩子之所以快樂,是因為運動可以釋放多巴胺,一身大汗從運動場下來的孩子笑容都很燦爛。”
孫云曉舉例說:“我們曾做過兒童游戲的項目,開發(fā)了上百個游戲在三四所學校做實驗,發(fā)現(xiàn)原來無聊得把書本翻開讓電風扇吹著玩兒的孩子,開展課間游戲后不再煩躁不安,又跑又跳很開心,眼睛都亮了,情緒也好了。”他還強調,運動可以讓孩子懂得規(guī)則,學會團隊合作、珍惜榮譽、鍛煉頑強意志。
李玫瑾說:“人對自己的身體有控制感,是一種自信。所以說愛運動的人,自律意識都比較強。身體不運動,沒有任何的肌體興奮感,時間長了,小腦就對身體失去了控制力。小腦被壓制過久,還會導致失眠等問題,人就會越來越?jīng)]有力量、越來越萎靡。”
對于孩子運動習慣的養(yǎng)成,兩位嘉賓都認為家長的教育觀念非常重要。李玫瑾是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獨生女,盡管鄰居們都認為小姑娘去學游泳太苦了,她媽媽還是特別支持她去學,“每種運動技能都能有益處,比如跑得快,遇到意外事故也許就能救孩子的命”。
人工智能時代更需要真實的人際交往能力
近幾年有個網(wǎng)絡熱詞叫“宅男宅女”,越來越多孩子也開始用“人機互動”代替“人際互動”,在虛擬空間聊得火熱、手指飛舞,見了面卻無話可說、不會一起玩。這種現(xiàn)象意味著什么?
孫云曉認為,孩子從3歲開始就需要伙伴交往,隨著年齡增長,人際互動的需求會越來越強烈。兒童的社會化其實就是在同伴交往中完成的,同伴交往是孩子適應社會、處理人際關系最重要的社會課。“在人工智能的時代,機器做不了的事情,才是你的本領。因此現(xiàn)在比過去的時代更加需要學會交往、傾聽、合作。”
有些十二三歲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很孤獨、沒有朋友,李玫瑾認為這個問題應該在學校里解決,“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父母跟孩子一起玩的時間會越來越少,所以學校在抓孩子學習和運動的同時,也應該教會孩子如何處理人際關系”。
作為上世紀80年代初的大學生,李玫瑾回憶起自己大學時代在學校跳集體舞和交誼舞的場景:“第一次跳舞都有點兒不好意思,因為平時沒有機會跟男同學交流,但是隨著樂曲交換舞伴,大家點頭、微笑,那種感覺特別美好。”研究犯罪心理學時,李玫瑾發(fā)現(xiàn)有些年輕人犯罪、搶劫、強奸,尤其性犯罪,其實是社會化的嚴重缺失,不會跟異性交流。
孫云曉認為,在幫助孩子習得人際交往能力方面,學校和家庭各有各的優(yōu)勢。他主編《少年兒童研究》雜志時,曾經(jīng)推出一個“星星河快樂家園”典型案例,“3個獨生子女家庭組成一個小團隊,每個雙休日都在某家一起度過,給孩子創(chuàng)造體驗集體生活的條件,非常有效”。
有些孩子幾乎沒有朋友,甚至眼睛不敢與人對視,家長卻不重視,認為是孩子性格內向。人際交往能力跟孩子天生性格的內向、外向有關嗎?
李玫瑾說:“內向跟一歲前的養(yǎng)育方式有關,養(yǎng)育者回應不及時、不充分,孩子耳邊無聲、眼前無臉,過了6歲基本會內向,但18歲(尤其12歲)之前是可以矯正的。”李玫瑾認為心理學上的內向、外向不算缺點,“不能說內向不好,只是內向的孩子要更注重發(fā)展人際交往能力,更要有朋友,朋友是孩子社會性發(fā)展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孫云曉則認為內向和外向是不同的性格特點,都可以獲得好的發(fā)展,關鍵是父母要關心孩子的同伴交往。比如開學后適應得好不好,最簡單的標準就是看看孩子是否有幾個好朋友。“沒有好朋友,校園生活很難過的。”(記者 楊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