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法案”:象征意義>實質作用
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當?shù)貢r間25日通過“臺北法案”。此項法案也被島內綠營形容為“臺美關系升溫”又一實質動作。在民進黨當局“斷交潮”愈加洶涌之時,“臺北法案”表面上是美方“撐臺”,實際上仍為“美國優(yōu)先”戰(zhàn)略下的產(chǎn)物。“臺北法案”操控權牢牢握在美方手中,對于臺當局而言,更像一紙空文,象征意義大于實質作用。
“臺北法案”全稱“2019年臺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案”,要求美國國務卿針對傷害臺灣的國家,改變外交部署或減少援助。該法案主要提案人賈德納聲稱,該法案向各國傳遞一種信息,若支持中國大陸采取有損臺灣的行動,將會面臨后果。
特朗普執(zhí)政以來,美國先后通過了多個所謂“友臺”法案,不斷挑戰(zhàn)“一中政策”和三個聯(lián)合公報相關規(guī)定,拉攏和利用臺灣遏制中國大陸。“臺北法案”看似為臺灣“量身定制”,實際仍是美國特朗普政府將臺灣當作“棋子”,打壓、圍堵中國大陸的招數(shù)之一。
早在去年8月,薩爾瓦多與臺灣“斷交”時,華盛頓方面大動作召回駐薩爾瓦多大使,白宮內部要求懲罰薩爾瓦多的聲音不斷。不過,白宮因忌憚非法移民涌入導致內政問題加劇,所謂的懲罰也無果而終,倒是埋下了“臺北法案”的種子。今年9月,臺當局一周之內連失兩個“友邦”后,該法案又浮出水面,并在中美經(jīng)貿摩擦的大背景下得以通過。
國臺辦發(fā)言人馬曉光27日就“臺北法案”應詢表示,“嚴重違反了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lián)合公報,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粗暴干涉中國內政,我們堅決反對”;“強烈敦促美方認清形勢,立即停止推動有關消極議案,立即停止插手臺灣問題,以免進一步損害中美關系,損害臺海地區(qū)和平穩(wěn)定”。
面對美國以法案公然挽救臺灣“邦交”,中國國民黨“立委”許毓仁表示,法案不是行政命令,目前美國一些動作,表面上對臺灣有利,但實際上未必。美國的影響力在南太平洋已經(jīng)起不了任何作用了,所以通過再多的法案都只是象征性。
臺灣《中國時報》27日發(fā)表評論指出,別以為美國把法案名稱冠上“臺北”兩字,就真的以臺北為至高考量。該法案雖要求美國國務卿針對傷害臺灣的國家,改變外交部署或減少援助,但是改變或減少的力道卻是可大可小,完全操之于美國當前所需。
臺灣政治大學教授湯紹成接受《大公報》采訪時認為,“臺北法案”成效不大。因為與臺灣“斷交”的國家會認為,既然美國可以和中國大陸建交,為什么它們不可以?美方很難自圓其說。
美國在臺協(xié)會(AIT)前理事主席卜睿哲曾在公開場合對臺灣“陸委會”主委陳明通表示,美國國會通過“友臺”法案,但并未要求美國政府必須付諸任何行動,不應夸大其影響力。
香港中評社認為,美國救不了臺灣,只有兩岸關系的改善,才能真正改善臺灣的內外生存發(fā)展環(huán)境。(海峽之聲 志偉)【本文綜合自中評網(wǎng)、大公網(wǎng)等媒體,圖片來自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