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中國“巨型稻”豐收,可能“改變游戲規(guī)則”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8月31日報道,中國的“巨型稻”雜交品種——能長到普通水稻的兩倍高——近日獲得豐收,其高產量可能使之成為中國政府鞏固糧食安全的重要工具。

 

據報道,廣西農民盧錫挽(音)今年種植了13.3公頃巨型稻,每公頃產量比往年增加約2200公斤至3000公斤。

 

巨型稻產量可比普通稻高出約30%。

 

這個巨型稻品種是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小組培育的,目的是增加每公頃水稻產量。其植株高度可達2米左右,具有高產、耐澇、抗病蟲害等多種優(yōu)點。

 

在這一豐收消息出現(xiàn)的同時,由于厄爾尼諾現(xiàn)象帶來災害并影響收成,印度收緊了對大米的出口限制。

 

據報道,總部設在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研究員喬哈爾·阿里說,現(xiàn)在是時候承認雜交水稻是確保全球糧食安全的一種方法了。

 

據國際水稻研究所稱,雜交水稻是用不同的水稻品種雜交而成,使后代擁有上一代的特性。在一個育種周期內,多個理想特性可以被遺傳下去。它與轉基因稻不同。

 

據報道,2021年,中國農業(yè)農村部指出,將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來推進種業(yè)振興工作。

 

報道稱,自上世紀70年代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出雜交水稻以來,該領域一直是中國政府的關注重點。阿里說,世界上大多數雜交水稻品種都是由中國品種培育出來的。

 

在典型生長條件下,雜交水稻品種的產量可能比普通水稻高出15%至20%。阿里說,根據最近的農業(yè)調查,一些品種的產量可能高出30%。

 

他說,雖然中國的巨型稻“可能很大”,但重要的是它能否把增加的尺寸轉化為稻粒。增加植物高度也可能會帶來更長的生長周期和使用更多資源等挑戰(zhàn)。

 

中國媒體此前曾報道稱,一位農民種植的巨型稻產量是普通稻的1.5倍。阿里說,如果這種情況能夠復制,它可能“改變游戲規(guī)則”。

 

據報道,阿里認為,氣候仍可能對這個品種在全球的推廣構成挑戰(zhàn),不過,如果這種雜交水稻能夠在熱帶生長并保持產量優(yōu)勢,那么“采用它將是顯而易見的”。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