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服飾通史類展覽亮相國博
編輯: 張旭 | 時間: 2021-02-07 16:32:49 | 來源: 北京青年報 |
服飾不僅有“避寒暑,御風雨,蔽形體,遮羞恥”之功能,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2月6日,“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期擬定為一年。此次展覽是國博首個服飾通史類展覽,其中5件明代岐陽王世家文物系首次展出。
此次展覽按歷史時期分為“先秦服飾”“秦漢魏晉南北朝服飾”“隋唐五代服飾”“宋遼金西夏元服飾”“明代服飾”“清代服飾”六個部分,展出文物近130件(套),涵蓋玉石器、骨器、陶俑、服裝、金銀配飾和書畫作品等,配以40余件(套)輔助展品、約170幅圖片和多媒體設施,系統展示中國古代服飾的衍變歷程。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展品中有數十件館藏一級品,包含極少展出的宋《中興四將圖》、明益莊王妃首飾、定陵出土首飾,清《皇朝禮器圖》、康熙帝朝服等。其中5件明代岐陽王世家文物(《隴西恭獻王李貞像》《孝親曹國長公主像》《贈南京錦衣衛(wèi)指揮使李佑像》《太保襲臨淮侯李言恭像》和《臨淮侯夫人史氏像》)在古代服飾史研究領域具有較高知名度,均為首次展出。
中國服飾史上的三次重大變革,在展覽中亦有體現。新石器時代華夏族上衣下裳、束發(fā)為髻是中國服飾演變之原點;戰(zhàn)國時期以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為標志、深衣流行為結果是第一次服飾大變革;從南北朝到唐代,由漢魏時的單一系統,變成華夏、鮮卑兩個來源之復合系統,由單軌制變?yōu)殡p軌制,這是中國服飾史上第二次大變革;到清代,男子改著滿族服飾,華夏傳統服制斷檔,是為中國服飾史上第三次大變革。
標簽:
新聞推薦
- 商務部回應美方宣布對等關稅:堅決采取反制措施維護自身權益2025-04-03
- 泉金“小三通”客運碼頭首設族譜對接尋根咨詢服務2025-04-03
- 進逼!懾封!毀癱!鎖控!“臺獨”作妖引天火2025-04-03
- 千年歌圩唱“潮音”——從“廣西三月三”看傳統節(jié)慶激發(fā)新活力2025-04-03
- 廈門湖里:臺灣人才工作者“斗陣”來培訓,人才引育技能UPUP!2025-04-03
- 東部戰(zhàn)區(qū)發(fā)布軍事行動主題海報《毀癱》2025-04-02